幻灯二

双11的真正价值藏在供应链里

11月12日零点,又一个双11落下帷幕。截至11月11日24点,2022年“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超越行业增速,创造新的纪录。在巅峰期的28小时内,成交额超10万元的农产品近1万种,1000万款新品成交额环比增长两倍,国潮元素商品销量同比增长124% 。
今年的京东双11,京东持续为实体经济伙伴提供扎实的技术和服务。整个京东11.11期间,京东企业业务累计为中小企业降低了25%的综合采购成本。今年京东11.11期间,来自广东顺德小家电产业带的商用饮水机成交额同比增长4.7倍、商用电风扇成交额同比增长4.2倍;来自广东中山灯具产业带的商用吸顶灯成交额同比增长141%。
不难看出,和往年相比,京东的出发点和发力点更偏向于让品牌和商家能够获得更实实在在的增长,而不是被裹挟在一场流量喧嚣之中。
从销量增长较高的品类来看,今年11.11期间,京东京造的宠物生活、酒类、家居用品和家居电器销售额同比去年分别增长319%、193%、172%、100%;惠寻畅销的椰棕床垫、山西草鸡蛋、婴童拉拉裤同比分别增长500%、450%、130%。如今,获得增长的往往都是一些具有创新性、差异化的产品,而那些同质化的、依靠价格竞争的品类,却不一定能取得优秀的销售成果。
基于这样的认知,京东提出,品牌和商家取得实实在在的增长是建立在产品力、服务力和品牌力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短期的、同质化的价格战上。
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的形势,整体消费、特别是线下消费受到一定影响。这意味着,留给绝大多数品牌商、零售商的压力也在加大。在此背景之下,平台是继续通过高额补贴“内卷”同行,还是提前布局、补齐自身在数字化能力上的短板,从而优化自身的供应链以获得增长?
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了“以实助实”的含义,或许可以为上述问题找到答案。他表示,在不断夯实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实体场景运营和技术创新应用之外,京东持续为实体经济伙伴提供扎扎实实的供应链技术和服务,这是“以实助实”最好的诠释。
数字化不止是线上化,数字化也不等于流量化。放到零售行业中,互联网电商只是行业发展中一个初期的阶段,主要解决的是交易效率提升的问题;而从长期来看,要让品牌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都受益,真正需要的还是提升供应链效率——这也成为京东长期坚持的信条。
关于提升供应链效率的价值,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于家电行业。
本世纪最初的10年中,中国家电业跟随房地产的火爆度过了“黄金十年”,增长十分迅猛。然而,伴随着线下卖场此起彼伏的价格大战,处于上游的家电企业反而陷入到了只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同质化的价格战导致行业劣币驱逐良币,也让家电企业无法在产品创新上投注精力。
2012年之后,以京东为代表的零售渠道平台开始通过服务和价格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这种价格优势正是通过提升行业供应链效率实现的。把足够的利润率留给家电品牌,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水平、研发投入能力、库存周转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家电行业的利润率达到7.8%,而在十几年前,中国家电行业的利润率只有2.6%。国内的家电业开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获得销售增长,最终,品牌商和消费者都能落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如今,品牌发展已经斗转星移,但供应链需要坚守的价值并未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双11作为一年一度的大促时节,也在发挥更多的社会价值——促进消费、帮助实体经济发展。
在今年的“2022年京东11.11启动暨趋势发布会”上,京东发布的《京东11.11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京东11.11,消费的价值早已不是单纯的交易本身,消费趋向于更加理性健康、关注国潮,而新品依然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动力。
报告数据显示,2017-2021年,用户生活服务的消费金额增长了30倍,汽车服务增长了20倍,健康服务增长了7倍;代表有机低碳生活的消费金额增长167%。此外,过去四年“国潮”相关的商家增长了240%。
新消费趋势涌现,电商消费回归本质,更加证明了京东用实在的生意和商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在于,“全渠道”模式集成了更加广泛的线上和线下的渠道、资源和能力,京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价值。
作为一家推进数实融合的新型实体企业,京东19年来在供应链基础设施上坚持扎实投入,建立了极具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供应链能力。以有责任的供应链和深度融合的货网、仓网、云网“三网通”,京东为众多品牌和商家强链补链拓销路,实实在在助力消费和产业的双增长。
正如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采访时所说,供应链不仅是实体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更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价值。
“从京东成立伊始,就是实体经济的一份子,我们和伙伴们都是了不起的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体中来,到实体中去。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京东将持续在稳基础、稳发展、稳信心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辛利军称。
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继续坚持扶持产业的社会责任,发起“百大产业带扶持计划”,该计划陆续在全国超267个产业带招募新商家。同时,通过升级"店铺星级"体系等举措,助力商家全渠道流量增长超20%;通过费用降低、考核简化、运营提效为商家打造更轻松便捷的经营环境;以多达102项的服务产品覆盖用户购物全链路,保障商家服务体验和销量双提升。
宝宝巴士的目标用户主要是0-8岁的儿童及家长,对于产品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在供应链上,宝宝巴士借助京东云仓,有效降低了仓储和采购物流成本及库存风险,逐渐形成了供货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在数字化层面,公司还借助京东数坊为其带来的清晰的趋势洞察,更直接地触达消费需求,对未来的运营策略及方向作出精准的决策。
从2018年成立起,宝宝巴士一直将京东超市作为主销渠道,2021年其在京东渠道销售额突破1000万。随着销售额的不断增长,宝宝巴士不断完善产品线,SKU数量上逐渐丰富化。2022年至今,宝宝巴士每月的销售额都在200万元以上。
不只是品牌的线上销售,要让零售产业释放出更多的动能,线下门店的蓬勃发展也至关重要。
在山东青岛做了多年汽修的王显彬,算是产业数字化浪潮中的一个缩影。
多年之前,不到20岁的王显彬在青岛干起了汽修工作。然而长期以来,公司的主要客户只有一家大型企业,散客稀少,员工有时候一天只要干上一两个小时的工作。
2018年,王显彬的汽修店作为青岛首批门店加入京东养车,在专业运营督导的帮助下,店面的服务质量有了大幅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依托于京东的车主客户资源和全渠道供应链能力,王显彬有了更多的客户资源。如今,老店的12名技师都处于“全员满负荷”的状态,今年新开的门店在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亏平衡。
从微观层面来看,京东在供应链的深耕促成了商家实实在在的销售增长;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其中涉及的产业价值则不可估量。
江苏的太湖之滨是国内著名的桑蚕丝产业集群。今年双十一期间,如果你前往太湖雪工厂,将会看到机器轰鸣、人流攒动的景象——在太湖雪工厂,一条条崭新的蚕丝被搭借京东京造的品牌和渠道,从工厂直接销往千家万户。
2018年,太湖雪工厂与京东京造开启合作,之后太湖雪的蚕丝被销量持续翻倍增长。2021年,太湖雪的增长幅度达280%。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京东京造帮助工厂完成了产品质量的升级,此外还深度参与到供应链系统的优化中,让太湖雪的品质生产迈上了新台阶。
资本退潮之下,互联网平台已不再沉溺于野蛮的流量竞争,不再处于用补贴、价格战争夺新用户的时代。因此,对于消费者和商家来说,需要满足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
在底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科技能力的支撑下,京东云为诸多商家提供了一体化的经营支持,让他们在电商之外获得更加完整的解决方案。
今年双十一,位于安徽淮北市的功勋烟酒商行再也不用为备货的资金周转发愁了。这家商行和古井集团合作多年,根据历史经营数据,功勋烟酒商行通过京东非常便捷地申请到了100万元的融资。据了解,京东云为古井集团搭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帮助古井集团集成了外部供应商、经销商的业务系统和内部系统数据,从而实现大数据、风控模型和供应链金融的有效结合,让那些规模较小的二级经销商同样也能获得“金融活水”的支持。
不仅是中小商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的品牌也依托京东的平台和底层能力触达市场。自201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后,营养保健领军品牌Swisse一直选择与京东合作。今年以来,借助京东健康的营销工具,Swisse全面提升了品牌整体和品类教育认知。
有了前期打下的基础,Swisse京东平台负责人白腾飞对今年的双十一颇有信心:“早在3个月前,我们内部就开始盘点11.11的货品需求,通过海外调货、空运等形式优先保证京东健康的供应需求,并在9月就开始第一波货品入仓,截至10月20号的入仓数量比去年超出了10万件。”从消费互联网走到产业互联网,各行各业在供应链上的价值点越来越多。做好产业共建,不仅仅能提升交易效率,还可以帮助上游企业实现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设好供应链的能力。
从目前的动作来看,京东希望为品牌和商家提供的供应链能力,既包含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合力锻造的高效运营的刚性,也具备服务个人和企业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柔性,更有随时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的韧性。
实际上,随着消费者对于产品力的重视加深,各家平台都意识到了供应链的重要性。从实体经济做起,深耕供应链,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服务商家和产业,这是京东在产业端探索的打法,未来,也会成为其最重要的优势所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